揭秘我国首条计划免疫“冷链”的诞生过程
发布时间:2018-08-19 来源:四川大洋绿洲 浏览:次
今天,人们对打疫苗预防疾病早已习以为常。而在40年前,疫苗接种在我国尚未得到普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疗卫生部门没有完全掌握疫苗“冷链”技术。疫苗与普通的针剂不同,大多数疫苗存在“活性”,要想保持其生物效价,疫苗生产、运输、保管、接种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在极其严格的低温状态下运行。这些环节就像环环相扣的链条,全程低温,故称“冷链”。
医药冷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大部分疫苗的研制和生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冷链”技术不过关,疫苗接种效果极不稳定,制约着我国计划免疫水平的提高和疾病防控工作的发展。1982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帮助下,通过我国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努力,疫苗“冷链”在湖北襄阳地区的一个基层卫生院试点成功。
攻坚“冷链”技术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卫生部组建了武汉、长春、北京、兰州、成都、上海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其中,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生产的疫苗,供应中南地区六省两市(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河南、武汉、广州)。
因为当时没有建立疫苗“冷链”,导致只能在每年冬季最冷的时候突击接种各类疫苗,给疾病防控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接种地点距离疫苗生产单位的远近直接制约着疾病的预防效果。离疫苗生产单位距离近的地方,疫苗效价保存相对较好,疾病预防效果也比较明显;距疫苗生产单位远的地区,由于不能保证疫苗需要的低温状态,往往是疫苗还未运达接种地点就已失效。
疫苗冷链
为了解决“冷链”技术难题,1982年,卫生部会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开展计划免疫“冷链”试点工作。湖北省地处中原腹地,省会武汉又是九省通衢之地,加之有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技术力量支持,因此被列入首批试点省份。湖北省政府决定在襄阳、咸宁、郧阳等地区的部分县(区)先行开展试点工作,襄阳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中的重点,襄阳县的欧庙卫生院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冷链”试点单位。
欧庙卫生院成为首家试点单位的原因有以下几项。一是地理位置优势,欧庙乡位于襄阳地区南部,距离武汉有8个小时的车程,公路平坦通畅,运输中颠簸相对轻微,可以减少对疫苗生化指标稳定性的影响。其次,这里人口密集,试验对象点多面广。三是欧庙卫生院的一部分医护人员毕业于正规医科院校,医疗业务素质较高。此外,欧庙乡当时有一家冰棒厂,符合“冷链”最后一个环节的要求。
“冷链”首次运转成功
计划免疫“冷链”试点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此非常重视、格外谨慎。试点工作开始前,襄阳地区卫生防疫站从县级医疗卫生部门和基层卫生院选派医护人员参加了卫生部在北京举办的“冷链”试点工作骨干技术人员培训班和湖北省“冷链”设备维修技术培训班,有关部门还制定了疫苗管理、“冷链”设备管理制度和相关考核办法。此外,襄阳地区医疗卫生管理部门积极面向需要接种疫苗的村民开展宣传工作,普及计划免疫和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接种疫苗有利健康的理念,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并向有接种对象的家庭发送《预防接种通知书》。
1982年,全国第一个计划免疫“冷链”试点在湖北襄阳运转成功后,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前来考察。
1982年7月15日,欧庙卫生院迎来了我国历史上首批远道而来的最冷的卡介苗、百白破、小儿麻痹症疫苗。在卫生院等候多时的118名医务人员接过分发到各村用的保冷包,分别奔赴28个接种点。在欧庙卫生院,前来接种的村民很多,但大家对疫苗这一“新奇玩意”还有些心存疑虑,在医务人员的鼓励引导下,一名成年男子第一个接受疫苗接种。据卫生部门统计,疫苗“冷链”首次运转历时一天半,共接种3183人次,卡介苗、百白破、小儿麻痹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88.62%、91.62%和91.14%,接种量达到预期目标。
首次接种成功后,“冷链”试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省、地、县三级卫生防疫部门及时总结试点工作中的经验,发现疫苗从生产出厂、贮存运输到分发使用,始终控制在4℃以下低温贮运,可以确保疫苗的高效价。“冷链”技术的突破,不仅改变了我国的预防接种免疫程序,儿童可在一周岁内完成卡介苗、百白破、小儿麻痹症疫苗生物制品基础免疫,而且改过去一年一次突击接种为一月一次定点定期接种,有效提高了生物制品的接种质量。
1982年8月,卫生部防疫局对襄阳在世界卫生组织指导下摸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特点的“冷链”运转办法给予肯定,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冷链”试点在襄阳取得的成功经验。9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派出计划免疫访华团来到湖北考察。访华团对襄阳地区卫生防疫站、襄阳县卫生防疫站、欧庙卫生院和柳林村卫生室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了解我国现行免疫工作和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扩大计划免疫及“冷链”管理方案试点的情况,肯定了“冷链”试点的“襄阳经验”。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认为,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结合国情,创造出了自己的经验。访华团的一名成员赞誉道:“我到过许多国家,你们的工作是我所见到之中最好的!”
推广“冷链”襄阳经验
1982年9月22日至26日,卫生部在襄阳召开全国计划免疫工作会议,总结交流计划免疫工作经验,决定成立全国计划免疫专题委员会。会议期间,与会专家们讨论了我国第一部《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以及《全国计划免疫工作规划(1982年—1990年)》和《计划免疫工作考核办法》,会议代表实地观摩了欧庙卫生院和柳林、胡河两个村计划免疫工作现场。11月29日,卫生部正式颁布实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计划免疫工作考核办法》和《全国计划免疫工作规划(1982年—1990年)》。
1983年3月初,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投资的第一批“冷链”设备陆续下拨到湖北省第一批试点地区。这批“冷链”设备包括冷库、冰箱、制冰机、保冷箱、保冷背包、注射消毒用具、宣传教育工具等。
5月下旬,湖北省召开“冷链”准备工作会议。会上,襄阳县介绍了欧庙乡“冷链”试点一年来的经验,襄阳地区汇报了准备工作情况。会议对襄阳在实践中摸索的定领导、定任务、定医生、定时间、定接种对象、定报表、定药品管理、定药品消耗、定质量要求以保障“冷链”正常运转的做法进行了推广。会议期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组还专程来襄阳摄制了计划免疫“冷链”项目运行情况的纪录片。
7月15日,襄阳县启动了全县的“冷链”运转。首日,预防接种对象共计16580人、23082人次,实际接种14471人、20239人次,接种率达87.28%。为规范对接种工作的管理,提高儿童预防接种质量,提高儿童疫苗接种成功率,襄阳县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街道各接种点,对疫苗接种工作进行随机抽样检查,及时纠正了乡村赤脚医生在接种中的一些不规范操作。
8月29日至9月2日,湖北省首批扩大免疫规划“冷链”运转经验交流会在襄阳地区召开。湖北省第一条“冷链”在襄阳建成并成功运转,开启了全省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而且对全国的“冷链”建设也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下一篇:成都双温冷库设计安装